中文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中海达HD370南极显神威
发布日期:2018 - 05 - 09

 

 

 

 

        2012年12月7-13日,是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主任吴文会近30年测绘工作经历中,最难忘的一次野外工作。 
 
  这一周里,他与南极科考的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了首次南极水下测绘任务,获取了中山站所在的华夏湾水下地理信息,为南极科考提供急需的资料。 
 
  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南极水下测绘,也是我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考中山站度夏后勤保障项目。 
 
  华夏湾位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部,距离中山站10公里,距我国内陆科考出发基地3公里。多年来,我国内陆科考几百吨的物资从中山站经协和半岛、达尔克冰川运到出发基地。华夏湾和冰盖连接处有裸岩,挡住了冰盖的移动,没有冰山漂移到华夏湾内,湾内水域宽度800-1000米,在华夏湾建设登陆码头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本次主要是测绘华夏湾两平方公里区域的水深,进一步完善该地区的基础资料,这对我国南极科考的后勤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测绘需要在海冰上用大口径的冰钻打出冰孔,然后把测深仪探头放到冰下海水中测量海水的深度——本次测绘所使用的测深仪,正是由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中海达HD370全数字变频测深仪。 
 
  从12月7日开始准备到12月13日撤离测区的一周时间,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吴文会、王连仲、侯雪峰等人,每天早8时出发晚11时归船,拼尽体力和时间赛跑。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处处充满了险情。一是进出测区8公里的海冰上,其中近两公里的冰裂系每天都出现新的冰裂缝,原有的冰裂缝每天都在加宽,每次经过时都要十分小心;二是来自测区的险情,测区内海冰表面的积雪70%已经融化,50%的区域生成了沼泽一样的融水池,有的融池上面冻了一层浮冰,很难识别,导致常常发生陷车,行进困难。 
 
  不过,吴文会等人依然克服困难,在完成测区内基本控制点的布设后,先用大孔径的冰钻在冰面上打孔,然后把中海达HD370测深仪的探头,放入水中探测水深并量取海冰的厚度。 
 
  打冰钻和水下投放探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于测绘人而言,打冰钻是一件陌生的事情,钻的重量有50多斤,测区的冰厚在1.2米至2米之间,需要不断地交换钻杆,打一个孔会让人筋疲力尽。 
 
  第一天,吴文会和王连仲打钻,王连仲累得躺在了冰面上,吴文会的虎口也肿胀了起来,第二天早晨起来全身都痛。接下来的几天由侯雪峰和一个年轻的科考队员打钻,他俩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孔打好之后,水下投放探头的工作则由吴文会承担,一般把探头放在水中4至6米,取回一次手套就全湿透了,双手在海水浸泡下,经过零度左右的海风吹打,一天下来双手都是裂口,加上由于年纪不轻(吴文会52岁,王连仲49岁)带来的身体不适,让吴文会每天紧绷着神经提心吊胆,还得忍受身体的病痛,咬牙坚持。“那些日子,同志们都开玩笑说我比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还要狠”,吴文会说。 
 
  不过,幸运的是,中海达HD370在整个过程中非常给力,使整个测绘过程圆满而顺利。 
 
  HD-370是国内第一款具有频率可调的高频测深仪,首次引入国际最先进的变频技术,降低了由于换能器产生的蜂鸣及表面噪音,并增强了回声强度,从而显著地提升了深测仪的测深性能。变频技术还使HD-370可配置不同频率的换能器,适合不同海测工程的需求。 
 
  HD-370测深仪根据声纳在水中的传输特性设计出完美的 TVG 曲线,优化了测深性能,并有效地解决了浅水测深的难题。它采用最新的便携式设计,配置高亮度高清晰液晶显示屏,大容量存储器,使野外测深作业得心应手。 
 
  “中海达HD370性能很好、很稳定,帮了我们大忙”,吴文会说。
 
Copyright © 2019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Powered by vanch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