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工长,今天我们俩只用了两小时就完成了8.5公里、51936个扣件弹条离缝值的检测,是以前人工检测的3至5倍。这下可帮咱们省下来不少时间。”11月29日,信阳工务段驻马店西客运专线线路车间漯河西精调工区班长宋亚斌下岗回到工区,见到工区工长王磊就掩饰不住兴奋地汇报道。

宋亚斌所在的工区担负着该段管内京广高铁石武线许昌至驻马店间高铁线路设备的监控、检查、监测、巡视及精调等任务,不仅跨度大、区间长、设备多,而且由于高铁线路对设备技术标准的高、精、准要求,他们每晚的工作量只能按百米计算。在有限的“天窗修”时间内,这样的工作量无形中延长了设备的养护周期,给高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为确保设备质量绝对安全稳定,这个段在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线路设备养护方法的基础上,积极与科研单位联系合作,研究引入了iRC轨道扣件智能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线结构激光测量原理,在速度0-10km/h行驶过程中,由安装在小车车体内的多个2D激光扫描仪同步扫描、识别、分析和提取钢轨扣件三维轮廓及扣件数据,自动统计分析扣件间隙,检查扣件的缺失、损坏、绝缘块缺失和扣件紧固状态。同时,该系统还具有 “超标”声光报警,数据传输、浏览回放、智能分析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段、车间的管理系统,实时了解、掌控现场扣件检查情况;并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发现其松动和损伤规律,及时做出维修决策。不仅有效解决了以往扣件人工检测方式带来的劳动强度大,检查效率低、人为影响因素多、数据难以管理等问题,还大大缩短了设备检查周期,为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保障高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新华网武汉 刘淑娴 原文见http://www.hb.xinhuanet.com/2013-12/02/c_118383821.htm)

中文

















